第二,防范地方政府系统性违约。
景川则认为,目前黑色系商品期货远月价格普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贴水,市场对后市不看好,这不利于螺纹钢、热卷、焦煤、焦炭等商品的冬储。王英武说,冬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3月至4月份消费情况。
中大期货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上证报记者介绍,一般可以把这种情况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下游厂商的囤货行为,以保证假期的正常生产。目前期货上市品种中,冬储现象相对明显的主要集中在黑色系商品和能化板块部分品种上,黑色系中以玻璃、焦煤、焦炭、动力煤、铁矿石、螺纹钢、热卷为主。其中,螺纹钢、焦炭等品种具备爆发力。不过,今年的冬储有点冷。动力煤受煤矿安全事故影响,节后供应预计将减少,对春节后价格具备较强支撑。
不少工业品在春节前,均会出现一定的囤货现象。随着各地钢厂陆续推出冬储政策,冬储还是来了。坚定文化自信,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立港澳创业就业试验区,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港澳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为内地市场主体直接提供服务,并逐步推出更多试点项目及开放措施。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目标,完善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引入机场,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特大镇功能。支持深圳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
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机遇挑战第三节重大意义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定位第四节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第二节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第三节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第四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第二节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第三节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第一节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二节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第三节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第六章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第七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节打造生态防护屏障第二节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第三节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第八章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第一节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第三节构筑休闲湾区第四节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第五节塑造健康湾区第六节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第九章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第一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第二节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第三节携手扩大对外开放第十章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第一节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第二节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第三节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第四节发展特色合作平台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第三节防范化解风险第四节扩大社会参与前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鼓励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自然属性维护,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
加强大湾区艺术院团、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交流,支持博物馆合作策展,便利艺术院团在大湾区内跨境演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广州、珠海等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建成煤炭接收与中转储备梯级系统。
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
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加强粤港澳食品安全合作,提升区域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支持澳门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青年创新创业交流中心。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
加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与保护,推进珠江三角洲河湖系统治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研究开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陆路转运服务,探索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转诊合作试点。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加快建设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铁路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坚持节水优先,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等节约水、涵养水的工程建设。
第一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强化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蓄水能力建设,建设和完善澳门、珠海、中山等防洪(潮)排涝体系,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开发能力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
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对澳门第四供水管道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保障珠三角以及港澳供水安全。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境协作机制。支持澳门加快建设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
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清风正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廉洁化风成俗。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支持香港通过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汇聚创意人才,巩固创意之都地位。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第五节塑造健康湾区密切医疗卫生合作。
支持澳门发挥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流中心。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适时开展广州经茂名、湛江至海安铁路和柳州至肇庆铁路等区域性通道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广州至清远铁路进一步延伸的可行性。